
本文转自:安康日报
王 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已发生显著转变。当下的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知识本位”下的灌输与解题训练,而是将视野投向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致力于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统一。
2022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创新导向”的基本原则,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范畴,渗透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与终身发展需要,通过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切实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不应再固守传统理念,仅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课程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成长,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品质与能力。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育人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关注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把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层改革。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对如何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成效有了新的理解。
理念创新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位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涵盖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及审美素养等多个维度。它要求学校教育超越应试局限,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出发点,明确素质教育所指引的课堂创新方向。
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综合体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关键能力与人文底蕴。另一方面,应注重跨学科融合,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科视野,丰富课程内涵,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综合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创新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走向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通过互动、实践型课堂活动,如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小组合作与信息化教学等,构建新型学习生态。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可综合运用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与互动学习等策略。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视频与图像,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被毁后的残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情感共鸣。随后,设置互动研学任务,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解析”“图像辅助理解”“文本深度解读”三个维度展开实践,深化对课文内涵的把握。
练习创新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提升学习成效、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反思并完善教学。随着课改推进,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已成为教师共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巩固知识。
为提升学生在练习中的主动性,教师应创新语文练习形式,突破书面文字的局限,引入口语交际、思维导图绘制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科特点,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以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或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实现整体回顾与系统复习。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摒弃“单向传输”的固定模式,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不仅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坚守素质教育与生本理念,对课堂结构、教学策略进行深层变革,促进育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感悟,理念创新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以此为起点,推动方法、练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创新,方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使命。
(作者系汉滨区红旗小学副校长)
旗开网-股票配资开户-配资网站排名-配资合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