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利好消息仍在持续释放。
日前,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6条全链条支持政策,包括加速创新药研发与支付体系完善,并同步推进首版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制定。
而在资本市场上,2025年创新药估值和基本面的双重修复之路仍在继续。在主动权益基金的上半年收益榜中,多只创新药与北交所基金共同携手“霸榜”。
ETF方面,医药类基金在市场中的领涨同样一骑绝尘。Wind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前15名回报率最高的ETF均为跟踪生物医药类指数的产品。其中截至7月9日,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等10只ETF年内回报超50%。
结束6月下半月的短暂盘整后,进入7月,创新药市场表现又重新走强。针对创新药板块,又或是更广泛的生物科技创新相关股票未来前景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
业内人士指出,在产业催化及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下,创新药板块长期配置价值显现,目前中国创新药估值预期上行,长远来看仍是投资主线。
指数领涨,创新药驶入发展快车道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高歌猛进。以恒生系列指数为例,截至7月8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2025年以来的涨幅高达57.84%,相较恒生科技和恒生指数,分别进一步跑出了37.46%和38.64%的超额增长。
收益率的差距背后,是对医药生物行业的聚焦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所带来的“创新基因”。
从指数编制来看,恒生生物科技旨在反映于香港上市最大的30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除创新药/仿制药外,还包括医药研发服务、医疗器械及化学生物龙头。
随着在港股上市规则18A政策放开生物科技上市门槛,一众知名企业在港股的上市,为指数带来了颇具吸引力的稀缺性资产。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的流通市值权重为62.23%,包含信达生物、药明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三生制药、翰森制药、再鼎医药和药明康德。其中除药明康德和百济神州外,其余8只个股均仅在港股上市。
同期,上述10大指数成分股年内的平均涨幅高达88%,其中第一大权重股信达生物涨超125%。涨幅最高的则是三生制药,年初迄今的股价翻了3倍有余。
为何是创新药?整体来看,创新药行业基本面持续向好的背后,整体受益于国内政策、出海授权、业绩增速的综合施为。
从《“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重申创新作为医药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到2025年两会点名支持创新药行业发展,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再到国家药监局综合司,推出创新药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以及最新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搭乘着政策东风,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进展加速催化。
而当创新药产业进入成果兑现阶段,一系列对管线创新带来的前沿贡献,又在企业出海的推动下转化为行业的结构性趋势。
财通证券研报显示,从临床开发的角度,受益于过去20年创新技术的积累,未来三年中国创新药品种在美申报数目或将持续增加。2015-2024年期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药数量爆发。按历年首次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进行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居全球首位。
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实力,成为一批中国创新药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在资本端吸引到了来自全球的共同关切。
在7月内发布的一份中国医疗保健行业报告中,高盛指出,截至2025年年中,中国在全球临床管线数量中的占比已达到1/3左右。
“对一些可能成为未来标准治疗方案的新成药模式而言,中国企业要么是主要的管线贡献力量(ADC、BsAb/TCE),要么是新崛起的重要玩家(如siRNA、PROTAC)。”高盛称。
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指出,在全行业资产比较下来,创新药仍是确定性比较强、置信度比较高、空间比较大的资产。
资金加码,后市仍有长线布局机遇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制度改革、IPO增量与既存资产的优质成长性,正使其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枢纽,也尤其吸引着南向资金持续进行战略性配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年初以来南向资金累计流入港股市场已达7031.49亿人民币,仅约半年时间便实现了2024年全年总和7440亿元的94%。
而在年内南向资金对港股各板块持仓几乎实现普涨的环境下,创新药行情的火热演绎,依然使其成为长线资金最为青睐的板块之一。
根据Wind数据对港股通的行业资金流向统计,医药生物行业年内获得南向资金的净流入已达1224亿元,跻身2025年港股通资金最富集的前三大申万港股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指数工具的发展,为内地投资者一键布局港股医药龙头、分享创新药企的发展红利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路径。进入7月,多只恒生生物科技ETF仍在获得资金加码。
如截至7月8日,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近5个交易日合计净流入1062.47万元。从年初以来统计,基金在区间内共实现了55.68%的增长,同类排名7/315。其对应的南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发起联接A(018078),同期份额则增长了超80万份。
强势反弹后,创新药还适合上车吗?有分析人士提示,由于前期强势上涨,后市的创新药投资或更加讲求“去伪存真”,需要投资者进一步做好对企业创新能力、业绩兑现能力的甄别。
不过从长线来看,业内观点普遍认为,当前创新药板块的核心资产并不存在泡沫。行业基本面或估值尚未见顶,驱动本轮港股走强的因素也并未出现反转或走完的趋势。
事实上,即便经历了今年以来的阶段修复,目前创新药的整体估值仍处在历史的较低位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市盈率TTM值为27.84,仅位于近十年市盈率历史分位数的11.81%。
“中国对全球创新药管线的贡献,与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全球背景下的整体估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高盛在前述报告中指出,“中国上市创新药公司的总市值不及美国创新药板块市值的15%,表明该板块的长期增长仍有充裕空间,这可能受到更多新创新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及创新药上市公司产品管线价值释放的推动。”
湘财证券表示,2025年药品制造产业链创新药板块基本面呈现明显改善,仿制药及原料药业绩有一定承压。整体判断,2025年国内创新药产业有望迎来拐点,产业运行趋势由资本驱动转向盈利驱动,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的投资机会。
旗开网-股票配资开户-配资网站排名-配资合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